搜索
收藏
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
時間:2025-04-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夏捍東
加快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需要從厘清產權、創新制度、優化環境等方面協同發力,持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共振、耐心資本與長期主義同行、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思維交融。
厘清產權歸屬的“邊界線”。科技成果產權歸屬邊界模糊制約著轉化進程,科研機構、高校、企業之間因權責利劃分不清,導致大量成果擱淺。要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在賦權改革試點單位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健全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充分尊重科研機構、高校在產權歸屬上的合理訴求,將科技成果從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剝離出來進行單列管理,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開發”的梯級權屬體系,切實解決好產權歸屬等問題。
激發制度創新的“內動力”。制度創新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引擎,完善賦權制度改革,需要打好政策組合拳。擴大科研機構和高校成果處置自主權,建立分級審批和負面清單制度。推行“技術股+現金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科研人員通過作價入股獲得長期收益。建立勤勉盡責豁免機制,為成果轉化決策提供容錯空間。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改革創新的良好氛圍。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培塑成果轉化的“好生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需要構建從孵化器到風險投資的完整生態。加強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設立中試基地、工程化中心和概念驗證平臺,培養兼具科技、法律、金融知識的復合型技術經理人等。加強全鏈條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法律、財稅、談判等“一對一”服務,助力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科技成果轉化的格局。
(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高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