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安徽銅陵:以“銅聲講理·青言青語”推動理論宣講沁人心脾
時間:2025-04-11 來源:中國共青團雜志 作者:
近年來,團銅陵市委圍繞“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主題,堅持把做好理論宣講作為做好全市廣大團員和青年思想引領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在哪講”“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拓展理論宣講“觸角”,豐富宣講內容、創新宣講形式,積極打造宣講平臺“青陣地”、淬煉宣講隊伍“青騎兵”,持續擦亮“銅聲講理·青言青語”宣講品牌,讓“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理論宣講走進團員青年。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各類宣講1500余場,實現縣區團委、基層團支部百分百全覆蓋,觸達、惠及團員青年8萬人次,達到“宣講一次、影響一批、帶動一片”的良好成效。
堅守兩個陣地
聚焦“在哪講”
讓宣講場地“熱起來”
注重實踐融合,把牢線上線下兩個陣地,采用“線下宣講+線上推廣”的方式,實現宣講常態化,讓宣講場地“熱起來”。
線下宣講有影響。充分發揮“青年之家”“青年驛站”“青年書屋”陣地作用,與縣區團委、直屬團組織和優秀單位聯合打造青年宣講陣地,開展互學互宣互促共建。精心策劃“青年大學習”線下交流分享、“青年讀書會”、“Youth Talk”等互動式、沉浸式、研討式學習宣貫,真正實現示范宣講打基礎、各類宣講進基層,將宣講與中心工作、青年活動相結合,做到有活動就有宣講、參與活動就能聽講,“走到哪里講到哪里”“眼中所見即為口中所講,口中所講即為心中所學”。
線上推廣有覆蓋。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出“銅聲講理·青言青語”線上云宣講,借助互聯網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提升宣講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鍛造三支隊伍
聚焦“誰來講”
讓宣講方式“活起來”
注重隊伍建設,統籌各方力量,鍛造團干部、典型引領、青年講師三支宣講隊伍,形成立體式宣講格局,通過以賽促學、以學促講,讓宣講方式“活起來”。
團干部帶頭講。積極組織動員全市團干部上講臺,采用主題宣講、實地宣講、線上宣講等形式,通過經典朗誦、情景演繹、開放麥等方式,生動闡述黨的創新理論,讓青年講給青年,讓青年影響青年。
典型引領示范講。整合各級團組織、團屬社會組織等資源,按照“團內+團外”“組織推薦+個人自薦”形式,從奧運冠軍、鄉村振興帶頭人、青年企業家、返鄉創業青年、一線職工、機關干部中精選宣講成員,組織開展示范性宣講百余場次
青年講師團深入講。從全市各行各業優秀青年中遴選出40名政治素質硬、業務水平高、表達能力強的銅陵青年講師團成員,通過舉辦微宣講競賽、專題宣講交流、理論宣講培訓等,在廣大青年講師中形成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不斷提升宣講技巧和水平。
突出四項內容
聚焦“講什么”
讓宣講內容“實起來”
注重內容把握,講好黨的創新理論、黨史國史團史、青年榜樣故事及社會發展成就,實現宣講全面化,讓宣講內容“實起來”。
講黨的創新理論。牢牢把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題主線,把牢正確方向,精準選題,做到既原原本本學、與時俱進學,也實實在在講、知行合一做。
講黨史國史團史。把黨的故事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教材,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行走的思政課”,讓廣大青少年走出課堂、到社會實踐中體悟黨的故事,“不忘來時路,走好新征程”。
講青年榜樣故事。堅持從身邊人、身邊事中找準宣講切入點,用“身邊人”講好“身邊事”,將為民服務、電信防詐等“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讓來自各行各業基層一線的“青騎兵”代表站上舞臺,用“青言青語”講述崗位建功、勵志奮斗的青春故事,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讓宣講更接地氣、更近青年,著力打通理論宣講進青年的“最后一公里”。
講社會發展成就。用先進理論引領青年,用發展成就激勵青年,用動人事跡感召青年。以微黨課、短視頻等生動形式呈現社會發展變化,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青年接續奮斗的主人翁意識,讓青年“當好主角、唱好主唱”。
延展多種形式
聚焦“怎么講”
讓宣講效果“燃起來”
注重守正創新,通過競賽講、專題講、微宣講等多種形式,實現宣講進階化,讓宣講效果“燃起來”。
競賽講。開展“銅聲講理·青言青語”微宣講競賽,將理論宣傳納入賽程,將專題宣講常態推進,以賽促學強技能,以學代訓增本領。適時開展宣講培訓,夯實“銅陵市青年講師團”隊伍,突出青年特性、共青團特色、銅陵地域特點。
專題講。舉辦“舉旗幟·送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專題宣講等,主動貼合當代青年的習慣規律,不斷創新思想文化傳播方式,激勵和引領銅陵青年堅定不移做“兩個確立”的忠誠擁護者、“兩個維護”的示范引領者,推動理論宣講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微宣講。全年按時序推進百場宣講活動,推動青年宣講員進機關、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開展“五進”宣講,堅持到一線開展“點對點”精準宣講。同時,利用青年夜校開課前十分鐘開展微宣講,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潤物細無聲”地向青年講好黨的創新理論。
責任編輯:馬 靜
執行編輯:吳誠誠